Curtin presents "change is here" 科廷大学巨献“于此智变”
发布时间:2021.05.17   来源:    编辑:昕昕

科廷大学始于1966年,前身为西澳科技学院(WAIT)。在202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(ARWU)中,科廷大学被誉为全球前1%的顶尖高校。科廷大学的时尚研究专业设立于2001年,是设计与建筑环境学院的设计学本科中的的核心专业之一。

科廷大学时尚设计本科课程旨在鼓励创新的设计方法、实践能力和行业专长。通过本专业获得的技能、知识以及人脉,可为进入时尚行业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丰富的机会。在以实践为主导的研究中,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文化认识有机结合,深入地探究服饰与人之间的关系。科廷大学的时尚设计专业,以对全球性问题的前瞻性思维而闻名,如可持续性设计和时尚的数字未来等议题。学生最终将独立完成一组达到向业界展示水平的一系列设计,作为毕业作品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科廷大学时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享誉业界,在国际时尚艺术竞赛中多次入选决赛并获得重要奖项。在最近的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汉帛奖(HempelAward)中,科廷大学的毕业生获得了第三名的优秀成绩。在知名跨国时尚企业中,也不乏科廷毕业生的身影,如Thom Browne, Salvatore Ferragamo, Boy London, FILA Fusion, SEMIR Group, Comme de Garcon 和 Karl Lagerfeld 等。

今年五月,十位来自科廷大学的学生设计师将以极具创新性的虚拟展览形式,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展示他们的作品,他们是:

• Bryan Bekker-Smith

• Danna Checksfield

• Emily Cooper

• Blake Harding

• Ana Krsmanovic

• Celine Lee

• Anja Muecke

• Ciara Pedrotta-Parsons

• Wade Platell

• Abbey Telfer

围绕 "智能变革 "这一主题,科廷大学的展示将关注于文化、艺术、时尚和技术之间的融合。作品展示了智能思维、材料和技术的创新应用,旨在关注面相未来的设计。其中的视频短片,将审视设计师的设计实践,及其对时尚趋势提供的全新灵感。

设计师们对 "智能变革 "这一主题的回应是多样化和独特的,通过对材料与面料的创新性应用,他们的作品关注了一系列有趣的议题:从可持续设计的融合、到通过轮廓和服饰结构来挑战性别准则,构成了这一系列掷地有声的原创作品合集。

本次作品将通过数字虚拟形式呈现,这一视频短片是专门为中国国际大学生时尚周定制创作的。短片的主角是一位讲英语的模特和一位讲中文的模特,他们在短信中分享了一个新的智能手机APP。这个APP将照片和图像转化为科廷大学十位学生设计师的时装作品系列,并以视频形式展示了每个作品系列。最后,这一短片将以数字T台秀的形式结束。

随着对性别、性和可持续议题的讨论在时尚领域被推向前沿,用性别来标记服装的老旧观念显得问题重重。当时尚被性别区分后,通过服装的自我表达便受到了限制,并将一部分不愿受性别限制的人群拒之门外。在这一数字秀场上,几位设计师通过他们的作品对这个议题进行了创意性的探索。

Blake Harding的作品系列在服装上平衡了规则性和随机性,表达了一种对于保守主义男性服饰和习惯的对立,并将五十年代的造型灵感带入现代语境。五十年代所流行的欧普艺术,是一种深远地影响了剪裁和纺织的表现性艺术形式,它发掘并强化了新的艺术冲突。这些创意整合在一起,表达了一种情感、连接和表达的升华;在摩登男性服饰中创造了隐喻式的视觉冲击。

同样,Wade Platell的《海市蜃楼》系列以一种新的“双重性别”风格出发,设计了艳丽的休闲服系列。灵感来源自海滩和沙漠度假区,这一作品深受“性别不拘束”文化以及创新时尚设计的交互影响。他的系列作品将典型的男性服装结构颠覆为女性形式,通过纹样制作,采用柔软且有质感的材料,代表女性主义的内涵。这种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对比冲击,向未来时尚传达了一条强烈信息,服装将告别性别限制,迎来脱离性别框架的审美体验。

当下许多年轻人正在向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创造方式进行转变。几位设计师在他们的系列作品中使用了天然染料,这些利于环保的染色技术既不包含有害的化学物质,又富有变化,将个性化和独特外观发挥到了极致。

Celine的作品《婚礼之国》探究了服饰、地方与回忆之间的美妙联系,探索了多种可持续设计尝试。这一系列作品采用了牛油果染色的斜纹裁丝缎,经过沸煮的牛油果皮和果核,释放出粉红色的天然染料。她使用了一种混色浸染技术,创造出一种分层的深度效果,从裙底向上渐变。这位设计师还研究了一项创造织物的全新环保方法,通过将薄纱悬浮在过饱和的溶液中,在婚服的薄纱上生长出硫酸铝钾晶体。每颗水晶都有独特的形状,并且可以生物降解,可持续性地替代了传统的亮片和珠子装饰。

Danna Checksfield的作品,是一个环保主题的定制晚礼服和婚纱系列,结合丝绸和棉麻的自然品质,每一件服饰都在自然扎染的配色中加入了手工元素。这一作品,可以看做是她的地盘献给你的礼物,天然的染色过程为该系列中的每件服饰赋予了感知力。这种“慢技术”的回归,为最终的成品带来了对植物、染色和手工制作过程的记忆。通过对于"慢造型"(Bide 2017)的实践,让服饰的记忆得以显现,并上升到了感知意义的层次。

今天,人们对传统技术和产品重新产生了兴趣,它们以新的角度和新的功能重新回到了当代社会。几位科廷大学的毕业生设计师业已拥抱传统技术的回归,如褶皱、编织、针织和手工刺绣,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践行了这种强调手工艺、原创性、丰富质地和叙事性的手法。

在Bryan Bekker-Smith 的作品中,设计师运用了多种传统技法,如手工编织和手工刺绣,每一种技法都包含了其象征的文化意义和理想。通过创新思维的使用,Bryan能够以全新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应用,带入全新的使用场景。这种做法,是对传统象征意义和理想的挑战。

无独有偶,Ciara Pedrotta-Parsons 的作品以澳大利亚的农业生活为中心,交汇于在文化艺术和时尚之间,穿插运用新旧技术。她的作品特别关注传统材料的创新及另类应用,以及传统技法的采纳,如针织羊毛和打褶的有机丝绸等。

此外,一些年轻的设计师使用回收和再利用的材料,来创造零浪费时尚的系列作品,旨在追求未来的可持续时尚。这些非常规的系列作品中,服装和面料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,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“慢时尚”艺术理念。

Anja Muecke 的系列作品,探究了不同文化和不同家庭之间的怀旧回忆。该系列中的每件衣服都是由她自己家中的材料、以及从陌生人手上淘来的二手面料制成,以进一步加强家庭生活之间的联系。Anja 在设计中践行了零浪费时尚的做法,以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;每件衣服都可以再次拆分,并可轻松设计成新的服饰,这种理念赋予了作品无限的生命,同时避免了材料的浪费。

同样地,Emily Coopers的系列作品《连接性》,强调了相互连接的元素,以及整体性的功能设计。在考量到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后,Emily 转向了使用生活中的可替代材料,如安全带织带、窗帘衬里、铰链、转环和纽扣等。她热衷于回收废旧广告宣传页和织物材料,甚至包括如电路板和引信盒,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升级改造,得以运用在这一令人惊艳的独立作品中。

Ana Krsmanovic的《房屋代管》系列作品,也是通过践行回收改造和零浪费时尚,创造独特和个性化的服装,追求可持续时尚的未来。她将各种家庭用品和纺织品制作成服装,挖掘非常规纺织品被应用在身体上的乐趣,阐述家庭用品背后的怀旧叙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