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些年,面对中小学生校服改制的呼声,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,其中,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提议是这样,一些专家认为,把目前中小学生校服的样式改为汉服,既传承了传统文化,又能对学生普及审美教育,是两全其美的好事。
此言论一出,人们议论纷纷,开始从正反两面逐步分析这种做法的优劣,以及可行度。
实现这个提议的前提,必须满足两个条件。一是对广大中小学生做一个全面调查,比对一下赞成与反对的人数各有多少,若反对的占多数,则完全没有必要。二是要具体分析汉服校服在推行过程中,并穿在学生身上后,会产生哪些后果。
如果广大中小学生对汉服校服纷纷竖起大拇指,异口同声说好,首先就过了第一关。第二关必须让学生穿在身上试用一段时间后,再从实用性、安全性等方面,对它做一个全面考核,才可以做出正确抉择。
世界各地的中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校服,校服显然已经成为校园审美文化的一种延伸。但我国中小学校服跟国外校服比起来,严重缺乏审美感受,标配是千篇一律的“运动服”样式,很容易让观者误认为是体育运动学校的校服,而这样的现象,在绝大多数中小学里延续了几十年,丝毫没有见到有改观的迹象。
校服具有传播和发扬校园文化的作用,是学校对每个学生在审美教育上的直观体现,通过校服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。当然,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,校园文化和审美教育要跟时代变化亦步亦趋,方可体现出更多的积极作用。
若综合来考虑,把校服改为汉服样式,会出现许多不良后果,劣势要远远大于优势。通过比较汉服的优点和缺点,就可以得出汉服到底适合不适合做中小学生的校服。
汉服优点如下,主要有三大优点。
第一个,从外形来看,汉服看起来长袍大袖,有风吹动时,整个衣服会随风摆动,显得相当飘逸,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强烈感觉。
第二个,汉服是古人审美情结下的产物,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都比较突出,现代人若穿上它,无疑能给自己衬托出鲜明的古典气质,让男性会显得更加儒雅,文质彬彬,女性穿上它,会显得更优雅,更具有淑女味道。
第三个,汉服是古代人的正装,代表了一种庄严性和神圣性,美观大方是其鲜明特征。古人在祭祀、祈福、祭祖等活动,或者参加一些重大节日时才会穿上汉服,在平时,古代人有自己的便服,不一定非穿汉服不可。
因为古人也要考虑实用性,古人在田间地头劳作时,着装通常以简练为主。
西安是一座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城市,一直延续了许多古老的礼仪文化,比如,每年清明节在炎帝陵和黄帝陵祭祖,或者每年的年末去大雁塔、小雁塔等地方参加庆新年撞钟活动时,文化界人士都会穿上象征庄严性的汉服,来做这些事情,体现了现代人对汉服文化的有序传承,以及对信仰的一种认可。
而现在,汉服已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,也退出了历史舞台,根本原因是,汉服过于繁琐,实用性不够突出,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要求。汉服昔日的美观大方,宽大休闲,优雅个性,淑女气质,能代表庄严性等优点,在现代社会面前逐渐失去了实际作用,有些优点甚至变成了缺点。
如果把宽大飘逸汉服穿在中小学生身上,他们在写字、行走时都会产生不便,尤其在做体育活动,如,跑步、跳绳,打乒乓球,做体操,踢足球,打篮球时,肯定会让身体失去平衡,甚至还会绊倒孩子。汉服宽大的袖子和衣摆,很容被尖锐器物挂住,或者夹在某个器物的缝隙里,孩子们要是穿上汉服,无疑等于作茧自缚。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中宝,任何一个家长肯定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因为穿上汉服,而多了许多不安全因素。
在教育意义上,校服实际上是借鉴了军装,是突出校服之下人人平等的原则,并用整齐划一的服饰,把一个班、一个年级,甚至一个学校的所有人凝结成统一的整体,为大家树立集体荣耀感和凝聚力,因此,校服最基本的要求是体现实用性与舒适性,然后再是追求美观性和文化性,以及性价比高的要求。
用汉服做校服,对美观性和文化性的展现是相当明显的,但对其它特性几乎无法体现,由此可见,汉服真的不适合做中小学生的校服。